iwanto 发表于 2013-12-6 11:12:23

16、Combinedtestplans

组合测试由一根拒收直线、恒定的失效数和弯曲的接收线组成。如果样品可靠性很高,那么在试验早期就可以被接收;如果样品存在很多早期失效,那么也不会马上被判为拒收。这种测试方案对于测试、分析、修补过程很有利。

iwanto 发表于 2013-12-6 14:32:40

17、序贯试验的图表(加入了一些我的思考)

根据不同的risk和鉴别比,标准给出了9种试验方案,每种试验方案又根据不同的失效数设定了拒收和接收的测试时间(拒收时间<接收时间),如果累积测试时间超过可接收的试验时间而观察到的失效数小于预期的失效数,那么试验判为通过。如果测试时间已经超过拒收时间,然而失效数并未达到预期的失效数,这时的试验应该继续进行。如果试验时间比拒收时间还短,但发现失效数已经接近于预期失效数,那么就判为拒绝接收(这句比较拗口)。
针对每种试验方案,根据标准可以预期最短的试验时间和最长的试验时间,最短的试验时间也即没有发现失效的可接收的试验时间,最长的试验时间是考察的失效数最大时对应的可接收时间。
设定的风险越小、鉴别比越小,那么需要考察的失效数也越多,意味着试验也越powerful,但这个数量怎么定出来的?

从每种试验方案的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上看出,如果实际的MTTF/MTBF比预期的MTTF/MTBF越小,那么试验通过的概率越低;反过来,越大则通过的概率越高。
从预期的累积试验时间图中可以看出:实际的MTTF/MTBF比预期的越大或越小,那么预期的试验越短。

iwanto 发表于 2013-12-6 15:00:41

18、定时定数截尾试验的图表

这种试验方案比较简单,两个指标供考核:截尾时间和预期失效数。如果到了截尾时间,观测的失效数小于预期的失效数,那么试验判为通过;如果试验时间还没到截尾时间,失效数已经超过预期,那么就判为拒绝接收。从图表中反映出一个点:风险越大、鉴别比越大,被判决通过的概率也越大,试验时间也越小,对于急于拿到证书的客户比较合适,但产品的可靠性考核力度就会变小。

iwanto 发表于 2013-12-6 16:16:17

19、参数可调的(alternative)定时定数截尾试验的图

这种试验方案要涉及到公式计算,且听我道来:
最常见的试验,已知每个样品的试验时间、样品数量、风险来得出失效数c和鉴别比D。
(1)首先计算预期失效速率*每个样品的试验时间*样品数,如果计算值小于1,那么需要重新调整样品测试时间和样品数量。前提是预期失效速率是知道的。
(2)如果上述计算值在1~5之间,通过标准给图找到对应的预期失效数c和鉴别比D、实际风险,如果找到的D和实际风险不能接收,那么就相应的对失效数增加1或减少1重新选择。如果计算值在5~500之间,同样根据图示可以得出c和D。

已知每个样品的测试时间、失效速率、样品数、鉴别比,得出风险。
(1)仍然计算失效速率*试验时间*样品数量;
(2)根据不同计算值查找对应曲线找出风险率。

已知每个样品的测试时间、风险率、鉴别比,得出样品数量。或者已知数量,得出每个样品的测试时间。也是通过查找曲线图,找出相应参数,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完成。

iwanto 发表于 2013-12-6 16:24:01

12月6日小结:

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最简单,然后是序贯试验方案,最后就是这个参数可变的试验方案。我发现这标准里给出的方案要比GB5080的方案详细且有设计依据,尤其对于这个可变参数的方案,对试验选择的回旋余地很大,给出一些就可以求出一些;MTTF/MTBF除外,这个是验证试验必须的参数。不过这些东西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践才为可靠。

iwanto 发表于 2013-12-9 11:12:30

12月9日:对alternativetime/failureterminatedtestplans回顾总结分析

上周五学习了这部分,当时感觉有点乱,今早重新回顾并总结一下:
(1)这个试验设计本是属于定时定数截尾试验,只不过给设计人员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为试验客户提供了经济适用的选择余地;
(2)一般来讲,做可靠性验证试验的用户一定要提供MTTF/MTBF的预估值,这是验证试验的前提,如果没有此值,那么也就称不上compliancetest了,比如我目前进行的这个试验就是如此,试验至今并没有发现失效,客户也提不出他们的指标是咋样的,那么通过这个试验我起码可以提供给客户一个信息:在多长的时间范围内未发现失效,并且为他们预估一个MTTF/MTBF。
(3)做可靠性验证试验的客户通常会提供:MTBF值,要求成本要低,也就是说测试时间尽量短,这对应着标准通常意味着没有失效发生;样品数量需要我们根据场地安排试验设计,通常情况下是越多越好,越多的话,分配到每个样品上的测试时间会减小,然而样品多也意味着失效的产品风险也大,但这通常不是客户最关心的,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尽管不知道这信心是从何而来?对于制造方和使用方各自的风险,实际接触下来,概念性也非很强,鉴别比也是同样原因,这些东西都需要给客户设计,最好的原则是成本尽量低的情况下风险小点,鉴别比也小一点。
(4)还有一点,如果客户对自己产品的MTBF下限有很大的信心,那么也即知道了鉴别比D,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通过alternative设计来找到risk。
(5)如果客户对提供的样品数量和测试时间没有太大要求,这时需要的参数就是risk和鉴别比D,然后通过曲线图可以找到累积的失效数量,然后根据MTBF值,就可以得出测试的时间或者数量。

我要把这部分打印出来,以后好忽悠客户,我发现一拿公式图表曲线来给客户看,都会晕乎乎的。

iwanto 发表于 2013-12-9 13:48:19

20、combinedtests

61124标准通过图表手段给出了序贯测试和组合测试的方案对比。试验的鉴别比均是1.7。这种测试方法主要参考了之前提到的俄罗斯标准,是一种综合序贯和截尾试验的设计策略。粗略看,试验过程中并不进行拒绝判断,而不像序贯试验那样边做边判断,然而确进行接收判断。因而标准说这种方法:非常可靠的产品将被很快接收,存在早期失效的产品也不会马上被拒收。

iwanto 发表于 2013-12-9 15:13:57

21、Sequentialtestplans的例子和数学参考(附件E)

假设有500个元件用来测试,元件失效可以被替换。生产方和使用方达成了如下协议:预期的失效速率为每小时9e7个,risk率10%,鉴别比3。

首先计算平均无故障失效时间,也即失效速率的倒数,结果为1.11e6小时,合126.8年。
查表得知序贯试验中A.3方案符合。
试验开始后,每得知一个失效,记录累积试验时间和平均无故障时间的比值作为x坐标,失效数为y坐标,在XY平面内绘制点,将其与接收拒绝线对比。

至于数学推导,理论依据是Wald'sSequentialProbabilityRatioTest,有关数理统计中的假设问题。

iwanto 发表于 2013-12-9 16:15:41

22、利用spreadsheet(电子表格)来设计sequentialtest

上述Sequentialtest使用的数学理论依据是AbrahamWald等人的工作,维基百科上说Wald是研究sequentialtest方面的先驱者。姑且不论这些计算方法,我想只要会应用就可以了。

标准里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使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画图的方法,也是一种数据迭代的分析方法。

我觉得这个IEC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区别一点区别是会告诉你数据、曲线是怎么来的,而国内很多时候都是强行插入,让你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老以为自己是权威结果却办的让人持怀疑态度。

iwanto 发表于 2013-12-10 10:27:07

23、定时定数截尾试验例子(一)

假定一故障可修复的设备,预期的MTBF>1500h(已经被现场验证)。生产方可以接收被验证试验拒绝的5%的risk,使用方同样可接受5%的接收风险(即便MTBF的真值只有750h,也即鉴别比是2)。求测试的截止时间和可接收的失效数。
根据截尾B.2,在小于22个失效情况下,总的累积测试时间计算为15.71*1500=2.7year。这个测试时间对于客户来讲太长了,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测试样品数量,或者鉴别比和风险提高。如果这三种方案,客户均不可接收,那么就需要根据alternative部分进行试验设计。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开贴来学习IEC 61124-2012可靠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