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
1、不是简单的提高国产化率。(有些单位作为自主可控的考核目标)
2、是使有“受制于人”风险的元器件国产化。(禁运、国外高价、国外停产、隐藏软件后门)
3、“插拔替换”不是自主可控元器件的研制目标。
- 几乎是一条死路。
- 提倡“余量共享,风险共担”,“要两头抬”。
- 功能、性能逼近、改进。(国外的元器件在工程用应用数据)
4、要主流产品,系列研发。(不要万国牌)
二、研制主流产品,进行系列开发
“研制主流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是元器件自主可控的总体技术路线。
1、主流产品的特征
1)用量大,应用面广,产品的寿命处于青壮年阶段。例如国际上IR公司的第五六七代的VDMOS管、Actel公司V5、V6、..的FPGA、 3DPLUS的FLASH、SDRAM等均处于青壮年阶段 。低速中小规模的数字、双极型功率开关管属于衰老的产品。 活不了几年。
2)主流产品已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的应用数据,经过多次的结构和工艺优化。
3)基因好。结 构和工艺具备先进性和成熟度高的特点。自主可控就要把主要技术力量、主要经费放到国际上主流产品及 系列的研制开发上。
2、全仿,还是自主开发?
1)鼓励依据我们的基础和能力,瞄准主流产品的功能性能自主开发。要充分考虑可实现性和长期稳定供货的需求。
例如为了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我们要研制抗辐照的14位2G的DA,国际上的主流产品是AD公司的一款产品,但是它是BiMOS。依据国情选择CMOS结构。
2)提倡科学创新
同一个主流产品你研制时,要用新材料、结构、工艺之前要先把人家的分析到位再创新。盲目创新延误自主可控进程的事例并不少见。
如一款四路差分驱动器26C31我们就吃了盲目创新亏。国外电路的输出有一个npn管,我们改成了COMS管。看来好处很多。工艺简单、避免了双极器件对低剂量率电离总剂量敏感的麻烦。节约了试验成本。主要功能性能与国外主流产品一致。但是不能冷备份使用。至今没用上。
3、多种主流产品,我们如何选择?
1)关注军方已投入研制的系列。
例如Actel公司的FPGA 是已投入研制的,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推广。XILINX公司的FPGA也是不错的且比Actel公司的FPGA提前进入市场。又如DC/DC我们已经投入开发了VPT公司、VICOR 公司和INTPORINT公司的系列产品。同类的DC/DC 电源其它系列我们不会支持,国内军方市场也会受限。 用户选型和研制单位申请研制都应关注这个问题。
2)关注主要用户的动向。
例如星用抗辐照CPU国内选型为3803(SPARCV8)和龙心。PowerPC也是主流。但军方支持难度会大一些。要充分考虑迟后效应。改变主体用户的成熟技术路线难度是很大的。例如1553B的总线更改,意味着单机的重新设计和试验。
查看“【中国商业航天“商”在哪里?】之人才篇!”输入0318
查看“【中国商业航天“商”在哪里?】盘点商业航天大事件!”输入0317
查看“关于华为:大公司是怎样进行元器件选型的?”输入0107
查看“华为是怎样开发硬件的?华为的硬件开发有何不同?”输入0105
查看“可靠性设计还不懂?看完这张攻略图就明白了”输入1215
查看“芯片里面几千万的晶体管是怎么实现的?”输入1214
查看“元器件储存器到底是如何计算的?”输入1112